图片

澳门现金赌场_现金足球网-娱乐场|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哲学 > 科技哲学 > >

试论意识胚的演化

来源::未知 | 作者:澳门现金赌场_现金足球网-娱乐场|官网 | 本文已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以“在内外关系的建构中,脑活动发展成为意识的本体基础”为中心,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专题:1、意识胚是在借助生物遗传渠道得来的潜能素质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后天因素形成的。2、早期经验对意识胚活动机制的影响有着特殊规律。认识这种规律对理解意识胚结构框架的形成有重要意义。3、以早期经验形成的编码机制为基础,意识胚的演化通过积累和拓展经验,经历着从感性活动到理性活动的发展历程。4、意识胚演化循序而进,后一阶段的出现以前一阶段的成果积淀为基础,并能在活动机制上包容前一阶段形成的功能。

在《演化的意识胚释义》一文中,我们把“意识胚”界定为以脑活动为生理基础的意识本体的存在,明确了对它的研究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索其结构功能的奥秘;二是在内外关系的整体中思考和把握意识之产生与演变。

使脑活动超越其生理属性而构成意识的本体基础之关键是:脑活动总是处在内外关系的建构过程中。因此,“脑活动如何在内外关系的建构中演变成为意识本体基础的存在?”,这一问题也就成了探讨意识胚演化的中心问题。

 

一、            意识胚演化的起点:先天能力

将不同的意识事件放在演化的时间进程上考察,不难发现意识的结构与功能经历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生成过程。个体意识胚是在借助生物遗传渠道得来的潜能素质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后天因素形成的。在人的本质属性中复合着先天属性与社会属性。

 

1、首先,我们在观念上肯定先天综合能力的存在。这种能力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且从逻辑上看,先天综合能力构成经验形成,更一般地,意识胚演化的基础。先天能力的出现并不需要求助于经验的解释,反倒需要用它解释经验。但要对“先天”做更准确的描述,解答“什么是先天性能力?哪些能力是先天存在的?这些能力的存在状态怎样?它又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后天经验的构成?”等问题,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从心理发生的角度看,应该把“先天能力”限定为:意识胚活动的早期就可以或者实际表现出的某种能力(可以通过行为观察等方法发现这种能力的存在)。比如说空间能力:当一个尚不具备行走和语言的能力的婴儿要求大人抱他上街时,它能用手准确指向街的“抽象”方向,而不是指向每次都要实际经历的向左转、向右转的环节。(如果按他指的方向走直线,恐怕需要跳窗。)这说明他的大脑已经对走过的路线进行了某种抽象的计算。无独有偶的是,对蜜蜂、蚂蚁的实验观察也发现了这种空间计算能力。这似乎说明空间能力是先天的。在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中,也的确把“空间”(以及“时间”,诸“范畴”等)归结为先验的。但是,严格地看来,这样的归类未免失之简单化。人的空间能力并不是先天完善的。实际上,远比这样的婴儿大几岁的孩子还不能正确地区分左右,表现为对q与p的识别与书写混淆,常常把2写成其镜像的形状等。

与唯心主义的看法不同,我们认为空间确实是物质基本的存在方式,但与庸俗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区别,物体在空间中的存在本身并不意味着神经系统先验地具备识别这种空间的能力。空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后天的经验过程完善。

2、每一种意识机能的出现都总是以前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机制为先导的。事实上,也只有以已经初步形成的系统化水平为基础,才可能使新的意识成分一经产生就立即被赋予内外关系的含义。对意识起源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追问“认识的起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正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从来便难有一个确切的解答,逆着演化进程向上追溯,也难以为意识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开端。

3、先天综合能力是由基因表达所控制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分化的结果。分化产生了包括非条件反射在内的各种先天能力的存在,这些能力的存在为经验的生成准备了生理基础。即使刚出生,尚未通过其感官接触世界的婴儿,其大脑也已经通过生理上的分化为意识的产生准备了生理机制的前提。如果把先天能力的产生放在生物进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说,意识胚的结构、功能是生物进化、社会历史及个体后天行为履践三重作用的结果。而生物演化与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既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和积累塑造人的潜能素质结构(新近的研究表明大脑基因处在加速进化过程中,这种加速拉大了人种之间智力水平的差异);也通过外显的社会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传统的塑造影响个体意识。在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各种意识机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意识胚的演化既是种系发展的自然延续,也是带有社会实践色彩的接受历史文化熏陶的“人化”过程。个体意识胚是在借助生物遗传渠道得来的潜能素质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后天因素形成的。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意识胚似乎先验地具备与人体的生理环境及外在环境契合的潜能。

意识活动既有其隶属于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也有其类的共同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处在共时与历时关系中的各种意识成份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个体意识间的相互作用是内在同构的。

4、对意识胚的演化过程的研究必须自觉克服遗传决定论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天赋论的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自我表露的过程,人脑严格受遗传物质的控制,按照固有的程序与阶段逐渐成熟;如,先验论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内部生成的结构强加于客体的过程。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从根本上否认外在因素对意识本体建构过程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同时,这种观点也缺乏生理发育的或者心理发展方面的证据。实际上,单纯依赖包蕴在遗传物质中的结构程序很难应付后天遇到的复杂环境。人的先天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仅表现在肌体发育不成熟,更重要的在于意识胚本身的结构功能是不完善的。先天能力的表现常常只能应付简单的情境,能力是不稳定、摇摆的,还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对意识胚的演化而言,最重要的先验能力恐怕就是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5、意识发展实际上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意识胚的演化是在先天人脑提供的质料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过程。生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了可能性与现实性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实现着不同机能的各种意识胚结构的存在并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具体的意识机能只能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才能发生。缺乏与之匹配的环境条件,实践活动难以展开,相应的能力便至多是潜伏在脑中的生理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意识胚内在的结构提供了演化的可能性,却不能从根本上决定这一进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依赖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环境对意识的影响必须通过意识胚的内在机制或能力结构才能发生作用。虽然意识经验的过去并不必然地决定其未来,但我们又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先入之见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

6、主体意识和能力是从先天能力的综合性方面开始萌芽的,但不能假定意识胚的演化起源于一个有完整自我意识的主体。意识胚的演化进程不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儿童早期的活动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分化的特点:既不能在活动中区分想望的东西和外部给与的东西,也缺乏稳定的自我意识特征。各种活动最初是自发地、孤立地进行,活动之间还没有整体地彼此协调,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水平的。同时,由于缺乏规则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各种活动通常以自己的感官或行动为中心,似乎主体认为自己处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中心,把自发产生的想法当成了普遍的规范到处引用,具有自我中心色彩。

尽管内在与外在都对统一的生理基础产生影响,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是在经验了内外关系中的冲突和挫折,通过意识胚调节自己的活动方式,从心理上祛除自我中心的蒙昧和从规范上祛除自我中心的主观随意性之后才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能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与自发产生的各种主观意向。

与那种手段和目的尚未分化的杂乱无章的活动比较,真正的主体将对客体的认识、运动程序的编制、手段、目的等方面协调起来,代表着一种新的活动方式。主体把自己看作是处于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中的客体世界的一员,在内外关系意义上对其自身进行调节。主体所有的态度、思想、行为的变化都应在意识的内外关系的背景下理解。

个体接受历史文化影响的“人化”过程要广泛地借助第二信号系统,借助皮层联合区的活动自发地,或自觉地整合各种因素,并把意志、目的实现在实践过程中。这样,意识层次的活动便在广泛的脑活动中产生主导性影响,体现出意识胚的主体性特点。

 

二 、早期经验与意识胚编码机制的形成

 

1、大量的意识功能是在环境中随着活动的展开而分化出来的。观察表明,初生的婴儿还处在无外无内,无物无我的混沌状态。它并不能仅凭视觉就能看到了那个离我多远,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物体。对他而言,所有的世界只是这样或那样的刺激。如果说对成熟意识,刺激是代表着某种对象,意识胚的反应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那么在最初的经验中,由于缺乏视觉编码机制的支持,缺乏区分快慢反应的机制基础,刺激的影响更多地具泛经验特征。婴儿最初的行为只是一种由刺激直接引发的反应。较为鲜艳、突出的、新异的刺激(而不是代表某种物体的刺激形式)容易诱导婴儿的行为。

2、神经生物学对动物神经发育的“敏感期”研究表明,如果在发育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缺乏相关刺激的诱导,可能造成视听觉编码机制对常态的严重偏离,而且这种偏离是以后的经验所无法补救的。在这个阶段,环境刺激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与编码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平衡分布。基于动物学实验,我们进一步推测:如果在人的早期经验中缺乏某种因素,也会使编码机制偏离常态——比如造成色盲,或者空间透视能力的缺失。有文献报道:从小生活在丛林中和圆形建筑中的人群(注意把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现代人所熟悉的建筑、道路的方正结构进行比较),其视觉的空间透视能力、距离感较差。同样也可以设想,让一个现代人到丛林中生活会比自小生活在山林中的人更容易失去空间判断能力。所以,教育心理学一般强调给予婴幼儿的刺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而又相对宽松平和的环境显然更有利于神经布线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形成多元的智力结构。

缺乏知觉编码机制的支持使意识胚早期活动并非建立在知觉与对象严格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而意识胚第一阶段的演化成果,主要是在外围的视听觉通道、感觉区和运动区形成稳定的可重复使用并具有一定拓展能力的编码机制。这个阶段与主观努力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为主导,带有很强的生理决定论色彩。但,在这个阶段外在刺激的影响同样必不可少。

由于不可逆转的基因的表达过程的深刻影响, 演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3、在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会自然地只专心于某一项事物而拒绝接受其它事物.或者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突然爆发某种新的机能。心理学家也把这些阶段们称为心理上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把握适当的时机给儿童以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儿童在敏感期内的许多表现又与顿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只对特定类型信息敏感,多角度、重复性地针对同一主题展开活动,在不定的时刻豁然开朗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童真的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诱导要抛开习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

4、意识胚演化的第一阶段为神经机制的平衡过程所推动,这个过程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循环:。首先是刺激引起原始意识胚活动的不平衡——随着相关的对该刺激的视觉经验的形成,最初引起强烈兴趣的刺激不再是新异的,造成暂时的平衡态——一种新的刺激类型加入引发新的不平衡的——产生新的视觉经验。在特定阶段上,视觉机制究竟对哪一种刺激敏感,这并不具有必然性,但最后形成的视觉编码机制却不受形成过程细节的影响。随着经验的累积,视觉最终发展到能对各种刺激同时性地发生反应,并依据刺激本身的特点编码信息。(这种情况如同初到一个陌生的房间,我们的视觉实际是对房间各处的信息随机地采样,但我们对房间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却是一致的。)这样,意识胚的活动由只能注意对比强烈的刺激,逐步过渡到对各种信息刺激进行综合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对对象的识别也由模糊逐步清晰。

编码机制的出现使感知觉成为可能,而从此以后经感觉通道进入意识中心的将不再是简单刺激,实际上是为视象、知觉、知识等概念所反映的意识胚本体存在,而意识胚对外在的反应也转为针对刺激所反映的对象。

 

三、感性活动与动作思维

1、对于最初既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而能在其中孕育主、客二分的意识胚结构功能的演化,我们确实需要寻找一个内在与外在的联结点。尽管人们常常把感知觉作为认识世界的开端,但考虑到知觉部分地依赖于整体活动,我们宁可认为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活动本身广泛地包括着感知觉、行为、主体意识等方面。在活动中,意识胚调动起所有的能动性与世界进行广泛的接触,促使各种要素在观念中构成相互协调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及内外在关系等的整体。活动本身推动了包括感知觉编码机制的形成和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意识胚机制的演化。

2、最初的行为只是一种本能性质的反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针对具体对象的的感性行为。在感性活动中已经孕育着思维的萌芽,而思维的原始形态应该追溯到一种部分地带有自主活动特征,并且能从多角度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这种思维形态实际上就是动作思维。研究表明在种系或个体的思维发展中,最初产生的就是动作思维或者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直接性和行动性。这时,思维的产生、过程和结果直接与当前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问题和问题的解决不是凭借表象与概念,而是借助实际动作和想象的推动。动作思维的自主性部分地由行为过程的自主性来维持,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动作停止,思维即终止。同时,自主活动的意识胚本体也把行为引起的视角的变化,物体位移的变化进行综合,使其超出当下刺激的给予。动作思维凭借对物体的直观感知和自身的动作来“思考”外界事物。动作思维与感知觉编码相互促进,推动知觉稳定的编码机制和刺激与表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建立。

随着感性活动的发展,本体成份的分化加剧。尤其是以语言为代表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意识胚发展了借助语言进行概括、比较的能力,而且使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感知觉与反应之间联结的作用得到加强,思维逐渐发展到可以借助语言自主进行。在语言使用中建立起的守恒,使个体能够借助概念对物体特征进行概括。这样,以已有表象为基础,在相对成熟的意识中,思维可以不必依赖运动而借助于感知觉表象和语词概念认识事物。思维也就开始了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

思维的初级形式由各种意义下的联想组成,可以用联想的规律进行描述。联想有多种形式:比如,由一种对象、情景的出现激活表征另外的对象和情景;对一种行为模式,解答方法的反观激活另外一种程式,等等。参照感知觉情景选择相应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联想。联想中的发散与聚合效应使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为在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试错”过程和通过情境改组产生“顿悟”的过程。先天已有的刺激——反应联结,是教育和后天学习的起点,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保持或消除某些联结,改变和利用另一些联结。

3、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表现在实际活动中,以对实物的操作和游戏中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的形式出现。只有在日常生活、游戏、劳动和学习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因而使本体的各种操作性活动具备了稳定性、守恒性、可逆性的基础后,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才逐步内化成自主的智力活动。

 

四、从历史的观点和结构的观点看意识胚机制的演化。

 

1、用历史的观点或结构观点考察意识机能会得到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结论。一方面,从历史的观点看,各种意识成分的产生归于个体在生活、学习及在语言使用中形成的经验。——如果个体没有对狗及用“狗”指示那种四足动物的经验,人们怎么能对狗形成正确的识别呢?凭借记忆,过去发生的意识事件影响当前, 并为各种成分打上意义的烙印,使行为成为有目的。(当然,狭隘经验论的观点企图通过历史地描绘某个信念的起源来代替理性的证明,则是完全错误的。)传统经验主义虽把认识的起源归为经验的积累,但对于经验的获得本身又常常以“事实本就如此,我理应认为它是如此”为借口,忽视探讨经验获得过程的意义,其实质是把认识看作是为客体预先存在的特性所决定的过程。从意识本体存在的独立性方面考虑,意识胚的演化进程既不是为客体所决定,也并非为意识胚的内部结构所决定 ——各种认识起因于一个主动的、能动的建构过程。失去了这样的建构过程,各种本体成分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解释。本体成分的建构把客体结合到内外关系的广阔背景中,使认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结构主义看来,外在因素必须通过意识胚的内在机制才能产生影响。意识机能的实现依赖于大脑的内部复杂联系的多层次网络系统。认识对象只有通过主体的加工改造, 通过意识胚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能被认识和把握。。各种经验的作用必须依赖先于特定经验的结构框架:既然个体意识并不先天地具有支配、使用语言的能力,那么没有意识结构的高度复杂化与分化,没有一定的积累与训练,单向度的演化过程也就无从谈起。结构不仅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理解、把握对象的依据和模式,是人们思维能力的反映,也是对主体的需要和目的的反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机能到高级机能,由直接的感知到间接的虚拟表明意识演化是总结经验的结构完善过程。

一定的思想内容、知识成份按照某种需要、目的组织起来,并以某种标准进行修正和评价,便形成一种思维结构。当然,在意识的表象之下运行的意识胚结构可能是隐含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意识结果和过程的反思窥见活动结构,重组和超越这些结构。静态地看,结构上的差异是功能上,包括个体性格、思维特点等方面差异的基础。意识本体结构的系统性差异决定着人们如何感知外来信息,充当着对信息进行选择和筛选的内在参照。

意识胚的结构生成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先积累局部知识,然后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掌握结构性的东西。二是先自上而下地掌握结构框架,然后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向这个框架填充一些具体内容。

2、意识本体为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分生出实现着多元功能的结构体系。在一定的功能框架的支持下,新的刺激可能被同化到已有的结构中,产生与经验相同或相似的反应,但也可能出现已有结构并不能有效地同化新信息的情况。此时,推动了最初的结构生成的各种“调节因素”发生作用,引起结构的重组,促进意识胚结构布局的分化(这中间当然包括分生出一些既有所继承而呈现出部分新特征的亚结构),调整原有的布局或建立新的布局。新的思维结构一旦形成,进而会对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划分和重组,构成新的基础,反过来制约和限制思维方式。因此,意识胚的演化不仅能表现为对经验的引用,又可表现为对经验的超越。通过意识胚不断适应新环境和任务要求时的同化和顺应作用,意识胚的演化表现为一个结构、功能分化的过程。

小结

综上所述,个体意识胚的演化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先天潜能素质系统的展开过程。在这一阶段外在刺激借助神经系统生理发育的力量,促进了感知觉编码的平衡机制,主体意识初步萌芽。第二阶段为感性活动阶段。感性活动阶段的认知表现为模拟编码和形象思维。个体行为直接地针对实物对象展开,主体意识初步确立。在意识胚演化的第三个阶段,第二信号系统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号编码出现并深刻改变着意识活动方式,抽象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主体意识不断完善。

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意识胚分化出以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的各功能区分层活动、分工合作的功能构筑。而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活动促进了脑功能的侧化。一般来说,这三个阶段是循序出现的,后一个阶段的出现要以前一阶段的能力积淀为基础。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而且,后一阶段的出现又总是能包容前一阶段形成的功能机制。

参考文献:

1、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  (美)J.G.尼克尔斯等著   杨雄里等译  科学出版社  2003.4

2、认知心理学 第四版 (英)M.W.艾森克等著  高定国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李秀林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3

4、西方哲学史教程  李武林等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10

5、演化的意识胚初解   姜明航   哲学战线1997年第二期


澳门现金赌场_现金足球网-娱乐场|官网

更多关于“科技哲学”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